“老杨带小杨” 薪火相传培育调解尖兵
为解决基层调解工作中存在的经验传承断层、人才梯队失衡、专业能力薄弱等现实难题,“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司法局聚焦痛点、主动破局,创新构建“老杨带小杨”调解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严格遴选、精准施教、实战实用,持续放大“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杨光照等一批“老杨”的示范引领优势,发挥中青年调解人才“大杨”的骨干作用,带动年轻调解人才“小杨”加速成长,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推广价值的基层调解人才培养新路径。
精准多元“选”,织就青蓝相承“薪火网”
择优精配“老杨”导师。以杨光照为蓝本,择优选聘具有10年以上调解工作经验,且道德品行高尚、群众口碑良好、调解技能精湛、传帮带经验丰富的资深调解员担任“老杨”导师,确保日常带教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同时,将市级人民调解专家库成员纳入“飞行”(非固定)导师库,定期邀请在库法律专家、行业专家和调解实务专家等开展授课,提供专业化、跨领域的智力支持。现导师队伍中有固定导师17名、“飞行”导师41名,其中省级以上调解专家9名,资深法官、律师10名。
多方遴选“小杨”新苗。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的多层级、多领域选拔覆盖链,全面挖掘储备年轻调解人才。纵向上贯通市镇村调解三个层面,横向上延伸至行业性专业性调解领域,重点摸排综合素质好、法律素养强、群众工作熟悉和沟通协调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将其统一纳入“小杨”学员库,在各层面广泛挖掘“小杨”调解人才种子。目前,通过自主报名、组织推荐、统一筛选的规范化选拔流程,已选拔2批次共93名新生代“小杨”调解人才培养对象,其中90后占比达86%,研究生学历占14%,法律专业背景者占23.6%,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专业化趋势。
双向匹配“育材”组合。根据师徒双方专业特长、个人兴趣及职业发展愿景等,建立科学高效的双向匹配机制。全面梳理“老杨”导师的特长领域,结合调解实践细分出家事、劳资、金融等8类专项调解方向;精准定位“小杨”学员职业发展需求,划分传统、行专调解两大工作领域;按照“导师擅长领域与学员发展需求相匹配、性格特点相契合、地域便利相协调”原则,采用师徒双向选择与组织统筹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建立定期师徒交流研讨机制,以常态化互动持续深化教学衔接,最终形成25组优势互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师徒组合,确保带教工作精准高效推进。
“老杨”导师陈松良(左二)为“小杨”学员们分析案例
科学立体“育”,淬炼硬核本领“尖兵营”
定制培养方案。明确“半年入门、一年出师”的阶段性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传、帮、带、训”四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传”即导师向学员传授调解理念、原则、方法、沟通技巧、心理学应用、法律法规政策适用等核心知识与实战经验;“帮”即针对学员在理论学习、纠纷调解、群众沟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导师及时介入,精准指导;“带”即导师在日常带教中以身作则,引导学员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训”即通过专项训练提升学员逻辑思维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文书制作能力和复杂局面驾驭能力。此外,配套编印《人民调解指导案例汇编》基层案例卷和行专案例卷作为学习教材,根据学员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定制开设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实操技能等标准化课程。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师徒授课活动400余场次,实现学员从“调解小白”到“入门骨干”的转变。
定向跟案实训。联动各社会治理中心、法院和高校等多方力量,共同设立多元化调解实践基地,每月至少组织2次纠纷调解观摩或模拟调解活动,让学员在实战环境中沉浸式感受复杂纠纷的调解流程和技巧。创新实施跟案实训机制,由一名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带领学员深度参与多个真实案件的调解工作,确保每位学员都能接触多种复杂纠纷类型,在实战中熟练掌握核心调解技能,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学员已累计参与调解案件900余起,成功帮助当事人兑现经济损失赔偿超3000万元,实战培养成效显著。
定期评估检验。配套建立“学籍卡”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位学员参加理论学习、跟案实训、独立调解、参与研讨、群众反馈等情况,由导师每月结合学员表现进行评价,同步更新成长轨迹,实现全过程可视化跟踪管理。构建“三位一体”综合考评体系,以“学籍卡”记录为数据支撑,通过季度、半年度及期终考核,动态追踪学员调解案件数量、成功率及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组建导师集体评审小组,对学员成长表现、等级评定等进行审核把关。邀请学员所在单位主职领导担任“观察员”,为学员成长赋分,强化考评全面性,加大学员所在单位的支持力度。围绕理论学习、调解实战等维度,量化评估学员是否具备出师资格。截至目前,经集体评审小组严格评估,已有41位学员顺利出师,获得独立主持调解工作的资质认证。
诸暨市第二届“老杨带小杨”调解人才出师暨新师徒结对仪式
常态长效“塑”,打造基层治理“红枫林”
“接力领航”跟踪培养。立足出师学员接续培养目标,制定落实“三年成才”长期培养计划,构建“跟案、主办、攻坚”递进式培养链条,促使学员在一定期限内成长为能够独立处理复杂纠纷的“大杨”调解人才。探索建立复杂疑难纠纷团队攻坚调解机制,筛选基础扎实、勤学善思的10名调解精英学员,围绕基层高频多发、化解难度大的矛盾纠纷,开展基层矛盾纠纷“揭榜挂帅”竞比活动,逐案逐步积累疑难纠纷攻坚化解经验,推动精英学员成长为疑难纠纷化解骨干。
“梯队反哺”品牌共建。实施优秀调解人才反哺计划,从具有3年以上调解工作经验的学员中,遴选具有长期从事调解工作意愿、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学员作为调解工作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统筹安排进驻“老杨调解室”“江大姐调解室”等省级品牌调解室,在名师指导下参与纠纷调解,进一步打磨专业能力,同时协助带教更年轻学员,将自身成长经验转化为带教实践,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深化综合能力,为调解品牌注入新活力。加强对优秀后备人才的宣传报道,逐步提升其群众认可度和行业影响力,为他们成长为新一代“老杨”夯实社会基础和职业根基,最终实现“成长一群、储备一批、影响一片”。
“全域辐射”价值跃升。充分挖掘“老杨带小杨”调解人才培养体系内涵与价值,系统提炼创新成果,加强品牌文化传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开展理论体系构建、规律方法探索、课程教材编写、实践案例撰写等工作,健全完善“老杨带小杨”调解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通过系统梳理“老杨带小杨”师徒结对实践经验,形成系列理论成果:累计编发《活动案例汇编》16期,构建起“三个一”汇编体系(一部年度精选案例集、一套学员调解工作法、一本新手调解员“避坑手册”),成为内部经验传承与对外展示交流的理论成果核心载体,有效推动“老杨带小杨”模式的经验共享与推广应用。
“小杨”学员孟柳霞(左四)在“老杨”导师石耿昌(右三)的指导下成功调解一起纠纷
“老杨带小杨”调解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精准化、制度化、实战化的师徒结对传承机制,形成了一支以经验丰富的“老杨”为引领、以快速成长的“大杨”为中坚、以充满朝气的“小杨”为后备的老中青梯次合理、优势互补、薪火相传的专业化调解员队伍,成功破解了基层调解员队伍经验难传承、新人难成长等难题,为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和队伍支撑,也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智慧。
责任编辑:周堃
助理编辑:靳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