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人民调解的机遇与挑战(摘要)
人民调解以便捷、灵活、高效、经济的方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当前,随着社会转型与技术革新,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民调解正面临着适应社会矛盾纠纷数智化解决需求的新机遇、新挑战,需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刻变革,从“体系搭建、制度健全、专业提升、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民调解的发展机遇
(一)效率提升
人工智能调解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自动生成调解协议、案例摘要,并提供7×24小时的纠纷预判和调解建议,大幅提升文书效率,减轻人工负担。此外,人工智能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调解案例,挖掘同类型纠纷的化解规律与有效策略,为类似纠纷提供参考方案。
(二)流程赋能
人工智能调解工具已发展为覆盖“智能识别—精准分析— 策略推荐—文书生成—案例指导”的全流程闭环系统,可实现跨地域调解,降低当事人成本。
(三)经验传承
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数字化、标准化方式对优秀调解员的调解经验进行处理,解决了传统调解中“类案经验复用难”的问题,帮助新任调解员快速获得专业支持。
(四)实质监督
从当前实践来看,人民调解活动多集中在基层且案件数量庞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监督难以实现全覆盖。人工智能系统不仅能够辅助个案监督,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区域性或行业性调解风险
二、人工智能发展下人民调解面临的挑战
(一)调解资源支撑不足
总体上看,我国调解资源分布不均,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调解资源相对充足,而欠发达地区则调解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系统研发与投入缺乏经费保障、调解员队伍大多年龄结构老化、现有法律对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的规制还不够完善、智能调解领域还存在规则空白等。
(二)智能技术应用不足
当前人民调解工作的智能化处于发展阶段,现有智能调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普及度不足,调解工作还面临数据治理与协同壁垒,公调、诉调等对接机制在数据采集与共享中缺乏统一规范及标准。
(三)智能技术自身风险
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调解效果,但也会带来风险。一是平台依赖风险。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分析和建议,可能导致调解员逐渐丧失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判断和经验积累。二是技术伦理困境。人工智能目前存在显著的“共情能力赤字”,在处理婚姻家庭等涉及情感类纠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三是隐私保护问题。在人民调解过程中,会涉及大量当事人的敏感信息,如身份信息、财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采集、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时,面临着数据泄露的风险。
三、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路径
当下,人工智能与司法业务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人工智能时代,可通过“体系搭建、制度健全、专业提升、协同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人民调解体系与制度。
(一)构建人机协同的人工智能调解体系
人工智能调解系统的构建,应始终以人机协同、优势互补为设计理念,核心采用“人工智能预调解+人工审核”的运作模式。全面对接和打通“人工智能调解平台”与“基层治理”系统,实现纠纷咨询、受理、分流、调解、司法确认、公证赋强等全流程线上化、数智化。
(二)健全法治化与标准化工作框架
通过顶层设计将人工智能明确定位为调解“辅助工具”, 明确规定其在人民调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得替代人类调解员的核心决策权。同时,规范调解智能大模型训练案例和人工智能生成协议的司法确认标准,为人工智能参与人民调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范,确保人工智能调解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进行。
(三)打造专业化与职业化调解队伍
基于调解员职业层次与需求差异,构建分级分层的培训体系。鼓励高校开设调解专业,探索“法律 + 技术”跨学科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调解储备既懂法律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设立人工智能调解专项基金,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投入,吸引更多有法律专业背景又懂智能应用的人才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稳定调解员队伍。
(四)推动传承性与创新性同步发力
将传统调解智慧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传统调解依托“情理法交融”等技艺,以情感沟通化解矛盾;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则快速识别纠纷要素、研判风险。
本 网 编 辑:周 堃
本网助理编辑:靳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