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域治理调解屏障 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语:
在喜迎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金秋时节,海风送爽。随着我国部分海域休渔期结束,渔民们迎来了开海捕捞的丰收时刻。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会刊《人民调解》杂志第9期推出“化解涉海纠纷 打造‘海上枫桥’”专题。专题聚焦沿海地区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海上人民调解工作,持续丰富 “海上枫桥” 经验,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网站自今日起,连续三天每天推送一篇专题报道文章,今日刊发专题首篇。
打造海域治理调解屏障 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帆 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
陈静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司法局
连云港市是江苏省的海滨城市。近年来,连云港市司法局聚焦涉海纠纷跨域性、专业性、突发性特点,通过机制创新、品牌锻造、服务升级等举措,打造“调解跟着产业走、服务围着海域转”的涉海纠纷治理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了法治屏障。
连云港市司法局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海事法院等召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 推进海事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座谈会
织密协同治理网,联调机制破解涉海纠纷调处短板
为有效提升涉海纠纷化解质效,连云港市司法局集聚多方力量和资源,破解涉海纠纷化解手段单一、力量薄弱的难题。
连云区连岛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在码头走访排查矛盾纠纷
一是多举措筑牢预警防线。指导县(区)司法局在沿海村(社区)打造37个“海上调解驿站”,整合渔业专家、“船老大”、渔村村支书等力量,排查调解涉海涉渔矛盾纠纷。联合政法委等部门以渔港、码头、船舶为单元划分“海上网格”,构建“船老大—网格员—调解驿站”预警体系。借助“苏解纷”小程序、微信群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健全动态预警机制。
二是多层次统建调解体系。构建“以县(区)为调解龙头、镇(街)为调解枢纽、村(社区)为调解单位、网格为调解末梢”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网络。建立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调解、公安、信访、渔政等非诉力量相协同的联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纠纷苗头等情况,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专人负责、定向联络、共同调处的涉海纠纷调解工作体系。
三是多资源搭建解纷平台。联合市中院、南京海事法院成立海事行政争议调处中心、“一带一路”非诉讼服务分中心,汇聚调解、司法行政、法院等多方力量,实现涉海纠纷“一揽子”受理、“一站式”办结。指导涉海行政机关建立行政调委会并入驻“苏解纷”,推动行政调委会与海事部门、渔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对接机制。指导各县(区)建立特色人民调解组织,目前已建有连云港市国际航运物流协会调委会等多个涉海领域特色调委会。
锻造专业调解力,建队伍育品牌夯实海上治理基本功
赣榆区“渔家驿站”调解员上渔船开展海上法治宣传活动
为了确保涉海纠纷“接得住”,连云港市司法局以队伍建设为“桅”,推动涉海调解队伍大船向专业化前进,调解品牌向特色化发展。
一是构建专家型调解队伍。吸纳退休渔政干部、船老大等“海上能人”,挖掘懂“渔俗”“海情”的新乡贤、老船长等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发挥江苏海洋大学和南京海事法院连云港法庭专业优势,建立海上调解专家库。择优选聘120名律师等担任人民调解法治指导员,参与审核调解记录、调解协议等是否规范,法律适用是否准确等。推行“1+2+N”模式,每个“海上调解驿站”配备1名法律顾问、2名行业调解员和若干属地协调人参与涉海纠纷调处。
二是建立实战化培育体系。建立“理论培训+实操演练”成长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涉海法律法规应用专项培训,邀请海事法官为调解员进行渔业法等专题培训。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机制,发挥金牌调解员引领作用,新聘调解员通过跟访驻点渔村、观摩调解现场、旁听海事法院庭审等形式积累经验。
三是培育特色化调解品牌。以品牌培育为抓手,通过品牌化打造,让调解员、调解团队在“专业能力、服务口碑、解决效率”等维度形成比较,进而推动整体调解水平提升。赣榆区司法局建立“渔家驿站”,覆盖6个沿海乡镇,为渔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等服务;连云区司法局打造“汪卫兵涉海调解室”,以“乡音说理、习俗融法”为特色化解涉海纠纷;东海县司法局创新“公证+调解”机制,破解协议履行难题。
升级服务供给侧,多元赋能激活海域治理新动能
连云区司法局组织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开展“送法上渔船、进码头”活动
为了激活多元解纷“一池春水”,连云港市司法局以服务升级为“桨”,推动多类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凝聚纠纷化解合力。
一是法律服务“全覆盖”。市司法局建成“一带一路”非诉讼服务分中心、海丝法律服务超市,全力创建海事纠纷非诉讼化解“一站式”供给新模式。投放公共法律服务远程一体机,实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线上宣传、引导、查询和咨询。连云港国际商事仲裁院入驻海丝法律服务超市,海丝法律服务超市设有海事调解、仲裁服务等窗口,为群众提供海事调解等8类海事法律服务。指导临海镇街设立“海上纠纷绿色窗口”,对涉及海事的简易纠纷就地化解,对复杂纠纷实行“调解+公证”等服务模式。
二是数智赋能“提效率”。强化数智服务,深度融合“7+1”非诉服务方式。推广“智能调解小助手”应用程序,构建“线上调解+数据共享”模式,纠纷平均办结时间较以往缩短48%。打造“港航物流产业链+法律服务中心”线上服务平台,针对港航物流产业全链条需求,将调解、仲裁等分散的法律服务整合为“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法律服务与产业链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文化浸润“筑根基”。组织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深入港航民营企业、涉渔村(社区),开展“送法上渔船、进码头”等专项活动,针对涉渔纠纷开展“以案说法”。组织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法治沙龙”15场,编印发放《港航物流法律服务清单》,推动合规经营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广泛开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活动,宣传“海上睦邻”文化,弘扬诚信友善风尚,从源头减少涉海矛盾纠纷。
编辑/张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