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相宜” 让矛盾“降温”

发布时间:2022-01-10 10:45  浏览次数:9082    来源: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

——一起插秧纠纷的化解

徐意玲 谢良红 郭伟/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司法局邱隘司法所

 2021年8月的一天上午,骄阳似火。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调委会,急匆匆走进来五位头戴斗笠、情绪激动的人,称自己辛辛苦苦帮人插秧十多天却拿不到工钱,请求调解员帮忙调解。

调委会调解员老谢、小郭起身接待,经仔细询问了解到,周某等五人来自外省,系插秧种田人,近十多天来受雇于本镇某村陈某,帮助其插秧。如今,插秧作已经完成,周某等人却没拿到工钱。老谢随即联系了陈某,一场因插秧引起的雇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作在三伏天里拉开了帷幕。

实地勘察,条分缕析

调解当天,老谢和小郭引导当事人在调解室落座,先给他们斟茶倒水以安抚情绪,然后详细询问并记录具体情况。陈某表示,周某等人为了尽早完成任务,草率了事,导致秧苗间距过大,应补插秧苗,否则将扣减工钱。而周某等人认为,秧苗虽看上去插得有些稀疏,但他们是按照陈某事先提供的竹竿长度为标准插种的,如今插种任务已经完成,应该按照事先的约定发放工钱。调解室里,针对秧苗插种的间距问题,双方各执一词。老谢和小郭迅速整理思路,归纳出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插秧的间距上,即每1.5米间距内秧苗数有没有达到约定的6株。随即,老谢和小郭提议去田间现场察看。

顾不上天热路远,老谢、小郭与当事人一起驱车五六公里来到陈某的田畈上。当时正值晌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但老谢和小郭顾不得这些,一踏进田畈,二话没说,便卷起裤脚、脱掉鞋袜进到田里进行测量。小郭拿起卷尺和一根 1.5 米长的竹竿,与双方当事人代表一起走到了农田中央,细细丈量秧苗的距离。1.5 米间距内秧苗数有没有6 株?间距符不符合插种前的口头约定?带着这些疑问,老谢和小郭认真进行了测量,并与附近其他田块插种的秧苗进行了比对。经查,陈某田里的秧苗插种间距确实稀疏,有些插秧数只有5.5株甚至5株,很可能直接导致本季粮食减产。

冷热结合,对症下药

经过一中午的实地查勘与测量,汗水早己浸透了两位调解员的衣衫。面对测量结果,当问及当事人有何考虑时,陈某坚持认为,以这样的间距插秧,今年的秋粮减产是肯定的,将直接影响经济收入。他坚持之前所提出的两种方案,要么补插秧苗,要么在工资中直接扣减一定的补插费用。而周某等人表示,他们已连续工作多日,回家心切,不愿意也没时间再去补插秧苗。其中有几位插秧人员因家里急需用钱,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忍不住骂骂咧咧。

双方互不相让,一时间,火烫的田畈上充斥着“火药味”,矛盾一触即发。见此情景,老谢和小郭互递眼色,当即决定采取“冷一冷”的降温调解方法,让双方先各自回去吃中饭,把“火气”降一降,下午再到调解室继续调解。

下午 2 点,双方当事人来到了调解室。根据纠纷情况和当事人性格特点,老谢和小郭决定先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对症下药”。面对陈某,老谢负责唱“白脸”,表示稻田所插种的秧苗确实有些稀疏,对粮食亩产有一定影响。这让陈某的思想一下产生了共鸣,拉近了与陈某之间的距离。紧跟着,小郭唱起了“红脸”,指出他没有做好监督指导,没有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而后,两位调解员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导,表明周某等人的收入是家里重要经济来源,他们背井离乡辛苦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希望陈某能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听了他们的一席话,陈某点头表示理解,态度也逐渐软了下来。老谢和小郭一看此景,明白“有戏”。

接着,二人来到隔壁调解室,对周某等人进行劝导。“你们大热天在田里插秧确实很辛苦,但是上午我们在田里的测量结果你们也看到了,秧苗间距的确过大,对陈某来说,势必会造成经济损失。你们没有按照既定的要求完工,导致粮食减产,肯定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在调解员的分析引导下,周某等人也逐渐表示理解。

至此,双方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于是老谢和小郭趁热打铁,决定将调解工作转为“面对面”。

定分止争,握手言和

根据陈某之前提出的两个方案,考虑到自身的时间成本,周某等人均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即在原先约定的31100元的插秧工钱中直接扣减一定的秧苗补插费。至于补插费定多少,陈某提出为4000元。而周某等人表示,最多愿意承担1000元。

交谈中,双方情绪又激动起来,调解现场再次陷入僵局。面对 3000 元补插费的差距,老谢和小郭一方面继续做双方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询问了周边稻田间类似补插所需的时间和劳动强度,以此为对照确定补插费用。经过老谢和小郭的努力协调,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补差费确定为 2500 元。陈某在小郭的陪同下,回家取来了扣除补插费后的28600 元工钱,并当场把工钱分发到了五位插秧人的手中。

至此,一场三伏天的“滚烫”纠纷终于顺利“降温”,双方在调解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